聚焦?教学改革 | 夏国良:“知识”化成“学问”

李杨 2016年07月02日 报道 浏览次数:

    “你太胖了!需要减肥!怎么减?运动!那怎样运动才能起到最好的减肥效果呢?快走!跑步?不行!为什么?

  ——这不是医院大夫在向肥胖病人开病情诊断,介绍养生之道,而是生物学院夏国良教授在讲授《生理学》能量代谢相关内容时,与本科生进行课堂互动。

  夏国良,我校生物学院教授、博士生导师。“973”项目首席科学家,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,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,“宝钢优秀教师”获得者,北京市优秀教师,北京市优秀教育工作者。

  作为生殖生理学领域的知名学者、专家,夏国良教授一直非常重视教学工作,从事科研工作的同时,坚持给本科生讲授《生理学》等课程,教会他们运用“知识解决实际问题,把书本知识变成自己的学问

  “对于大学来说,最本质的任务就是教学。”这也成为夏国良教授日常工作的重要任务。多年的教学、尤其是针对本科生的教学使他认识到,大学老师一定要“把‘死’的教‘活’;把‘活’的教‘死’”。

  在如今这个信息高度发达的社会,学生可以通过教科书、网络等多种渠道获得各种各样的信息,然而这仅仅是“知识”——只要识字,每个人都已经成为了有知识的人。但是,如何把这些知识灵活运用到实际,对科研、生产、生活起到促进作用?

  夏国良教授觉得,这就需要大学老师通过自身对“知识的总结、对学科核心的理解、结合科研的成果,善于把这些知识升华为学问,传授给学生,使他们不仅仅停留在一个一个的知识点的层面,而是要让他们学会灵活运用已有的知识去分析问题、解决问题。这是书本上、网络上学不到的,也正是一名大学老师应该在教学中始终贯穿的理念:书本知识是的,老师讲课是的,知识的运用是

  只有告诉学生从整个学科的角度来考虑,这个“知识有什么样的意义,能沿着什么样的方向去解决书本上没讲过的实际问题,启发他们,才能引起他们对这门课程的兴趣,进而产生深入学习这门课程的动力,形成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。

  如今的大学生,敲敲键盘、上上网,就能获得无穷无尽的“知识”;并且在基础教育阶段,每个学生都学习了很多“知识”,能够满足他们在社会上生存的基本需要,那为什么还要上大学呢?

  夏国良教授强调,这是大学教育、大学生一定要搞清楚的问题:大学是教授学生“学问”的地方,不是通过教科书、百度堆砌“知识”的地方;大学生也只有经过大学的学习,才能变成一个有“学问”的人。老师的引导、课堂的训练是不可或缺的,不是书本、网络能替代的。

  夏国良教授说,大学是一个人世界观、人生观形成、社会规范养成的重要阶段,因此大学老师还肩负着“把‘活’的教‘死’”的责任。作为大学生,尤其是刚入学的大学生,一定不能认为大学是“由你玩儿四年(University的谐音)”。

  大学老师一定要通过言传身教,引导学生改变大学就是远离父母唠叨、生活自由自在、上课爱去不去、学业没有压力的定位,把这种“活”的错误观念教“死”:思想可以“活”,可以自由,但大学老师一定要教会学生遵守各种“死”的社会规范,形成正确的世界观、人生观。

  言行“传道”,书本“授业”,课堂“解惑”。在生殖生理学领域的不懈探索,是夏国良教授为人师表的科研追求;把“知识”升华为“学问”,是夏国良教授始终秉承的教学理念;《生理学》重要知识点的启发性教授,是夏国良教授坚持采用的“解惑”技巧。

  “那么,为什么减肥最有效的运动方式是快走而不是跑步呢?”夏国良教授把已有的“知识”通过正确的逻辑即“学问”融会贯通地“串”起来,给出了答案,“我们都学过生物化学、学过生理学,知道减肥是要通过身体代谢消耗掉过剩的能量;而我们身体绝大部分的代谢,都是在氧气充足的情况下才能最快、最大限度地消耗掉能量的‘有氧代谢’。我们跑步的时候,身体很多器官实际上处于缺氧的状态,这就不能实现‘有氧代谢’这个生理机能。因此,当你快走到接近‘上气不接下气’的时候,全身各个器官都在耗氧,都在进行‘有氧代谢’,那么你想想你所消耗的能量是不是最多的?对减肥是不是效果最好的?”

  “《生理学》是研究基本生命规律的科学。它研究的核心问题,就是环境刺激与生理反应的关系。”夏国良教授总结自己讲授的课程,从课程本身去看,讲述的只是生物对环境的本能适应问题;而从哲学角度去看,讲述的就是,作为一名大学生,应该如何通过正确的逻辑方法对环境做出积极的反应,解决其所处的环境中遇到的各种问题,成为适应社会、对社会有用的合格大学毕业生。

  “这正是我们的大学教育、大学老师、大学生需要共同努力达到的目标。”

责任编辑: 陈卫国
分享到: 更多
标签: 教学改革 夏国良
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